Page 44 - 《共产党人》2019年第09期
P. 44
|党风廉政|
见,随意跟风。 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写诗道:“不负当年过
公元 1632 年,陈氏家族做了一件被载入史册 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的大善事。 斗转星移,春秋轮回。家族遗风,一脉相随。
明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陈家人为防战火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十分注重教育
来袭,未雨绸缪,建起了河山楼和藏兵洞。河山楼 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
高百尺,楼内有楼道相通,底层深入地下,挖有水 张明霞:他(陈廷敬)教导小儿子陈壮履:“更
井,备有碾、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 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他的二子陈豫
一次可容纳千余人避难。 朋在陕西、甘肃一带为官长达六、七年之久,在回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河山楼建 京述职的时候,他写诗勉励儿子说:“敝裘羸马霜
好不久,果然遭乱兵围攻,皇城村里的八百多村民 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也就是说儿子穿着破旧
和陈氏族人避难于此,安然度过危机。 的皮袄,骑着瘦马,从甘肃回北京的过程中,路途
陈家积德行善,乐此不疲;世代兴旺,人才辈 艰难曲折,但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不讲排场,不
出。到了陈廷敬这一代,更是让家族名望达到巅峰。 讲官名,更重要的是(给)百姓留下了一世清名。
清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 1688 年,山西闹灾 今天,皇城村的村民大都是陈廷敬家族的后
荒,流民遍野,道满饿殍。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果 代,仍保持着陈氏一脉做人和行事的遗风——清
断打开族内粮仓,把储藏的数十万石粮食全部用 勤、节俭、善学、友爱。五百年风雨沧桑,世事变
于救济灾民。同时,他还把乡人历年粮钱债券全 迁,陈氏家训却一直流传下来,教育滋养着一代又
部当众烧毁。 一代陈氏后人。
父亲在家行善事,儿子在朝行仁政。 祖德斯文在,家传正始音。行走在雕栏玉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即 的皇城相府,品读着亭台楼阁中活着的历史,那幽
公元1501年至公元1760年的二百多年间,陈氏家 深的仁和善的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至、沁人心脾。
族代代出英才,特别是康熙年间,涌现出了父翰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
子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康熙字典》的盛况。 位清癯矍铄的老人叫张松林,是浙江嘉善县陶庄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们为什么要讲 镇文化站原站长。2017 年退休后,便在镇上的养
善,《说文解字》说:“善者,吉也祥也。”善就是吉 老机构为居家养老、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送餐。
祥,其实造字的原意是通过你的言行举止,对待他 陶庄镇“了凡善文化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
人的行为态度获得一种吉祥。古人对这种行为是 是张松林的另外一个身份。宣讲袁了凡,已经成
非常重视的,我们现在讲慈善,我们中国(人)古代 为老张退休后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讲究慈善的,而且这种善行会回报他的子孙。 张松林(浙江嘉善县陶庄镇文化站原站长):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陈 这里主要是介绍袁了凡生平的一个检索,就是他
廷敬进入仕途后,得到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清 的出生、他的工作。
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陈廷敬回家探亲,父亲 嘉善出了个袁了凡,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这
陈昌期询问了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保持廉洁 本善书——《了凡四训》,可谓善出有门。
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康熙四 这是一部自明清以来有影响的家书。曾国藩
年,即公元1665年,陈廷敬回京赴任,母亲张氏叮 曾将这本书列为晚辈必读的“人生智慧书”,当代
嘱他:慎毋爱官家一钱。 更有人将《了凡四训》称为“改造命运的宝典”,影
到了晚年,陈廷敬检点自己的一生,清廉自守 响远及新加坡、日本及韩国。
42 共产党人·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