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共产党人》2021年第21期
P. 33
|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
在一起、学在一起,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坚持在 必须在加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
空间上深度嵌入,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 设上有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法治轨道
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在城乡社区、城市小 上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和法治尊
区、楼栋单元交错而居、插花混居。坚持在生活工 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
作上相互帮助,鼓励各族群众多走动、多来往。坚 坚持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局出发,在依法治理、
持在学习上共同进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共同治理中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序推进各民 力现代化水平。一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以铸牢
族学生合校共读、混班混宿,营造有利于共同学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生活的环境氛围。二要促进共建共享。巩固拓展 建立民族政策法规评估机制,适时修改完善有关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接续创建铸 方性法规,及时稳慎调整涉民族优惠政策,坚决维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丰富创建形式, 护国家法治统一,坚决防止政策差别固化民族差
找准创建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 异。二要构建共建共治格局。认真落实“1+6”基
的共鸣点、与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持续推进创建 层治理体系,强化民族事务网格化管理,定期排查
“七进”活动,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 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力争解决在社区、解
神,确保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 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化治理,坚
创建成果群众共享。扩大创建领域,加大公共文 持政府社会“双向互动”、社区社工社团“三社联
化服务场所、重点行业、窗口单位、群团组织、新经 动”,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单位、民间组织参与民族
济组织等创建力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 事务治理,实现由政府单一治理主体向社会多元共
体现在各部门各行各业中。创新创建方法,持续 治主体转变,由单一依靠行政法律手段向多种手段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深 协同发力转变。三要健全防范化解机制。加强涉
化“585”创建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广泛选树一批 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各级
先进典型,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统战部门牵头,宣传、网信、民族、公安、国家安全等
完善创建机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 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处置机制,定期召开民族领域
范区创建测评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互观互检和 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分析会议,动态处置线上线下涉
滚动退出机制,加强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全面提升 民族因素网络舆情,及时排查化解民族领域各种问
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三要促进共事共乐。坚持 题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
各民族平等就业、团结共事,做到同机关共单位、 线。四要提高依法治理能力。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同园区共企业、同车间共班组,坚决纠正针对特定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涉及少数民
民族成员的歧视性做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 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
劳动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积极引导山川之间、 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
城乡之间各族群众有序流动,用好东西部对口协 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
作、闽宁协作等机制,组织各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 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不断巩固民族宗教
务工经商,在与各族群众共事共业中见世面、开眼 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成效,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界、促增收。坚持在机关、单位、企业和全社会创 坚决依法打击煽动挑拨民族关系对
造团结友好、共事共乐的环境,引导各民族群众相 立的行为,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在共事中 的铜墙铁壁。G
创造价值、收获喜悦、其乐融融。 责任编辑:冯学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