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共产党人》2021年第24期
P. 33
|特别策划|
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 行越深入、越广泛,生命力才会越强大、越持久。
心,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各 集聚智慧倾心浇灌中华文化“大树”。习近平
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中华民 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三是要 “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
坚持爱国主义与引导新时代公民增强仪式感、参与 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
感、现代感相统一。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是当代 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
中国的一种集体生活样式,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 叶茂。”在这里,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多
要的生动的文化呈现。增强仪式感、参与感、现代 种优秀文化成分共生融合的一种文化状态,它集聚
感,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牢固同心同德、团结统一 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文化的统一体。中华
的精神纽带,增进国家使命感和民族归属感。 文化的统一体一经形成,就发挥了主干作用,使各
凝聚共识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根与魂,使中华文明始终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少数人的价值观,而是 够保持多元一体格局。立足现代化的新征程,全面
一种公德、大德,凝聚广泛共识,充分阐明了全国各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必须倾心浇灌好中
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群众性和先进性。社 华文化这棵大树,使其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这样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定位,进一步深化了我 才能使中华文化魂不散、形不乱,万枝花开归于一
们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清晰地勾勒出 树,才能更加深厚地彰显出中华文化伟大的聚合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之魂,有助于整合社会 力。一是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统一
力量、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立场就
而这些,正是决定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健康、稳定、有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价值追求、文化态度,是各
底气地走向现代化的显著要素。培固民族团结之 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只有把共有精神家园建好
根,必须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 了,才能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形成团结奋进的
要进一步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以“最大公约数”画 强大力量。二是维护多样性,不断促进文化繁荣共
出“最大同心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贵的共 生。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正是由于各
识,而共识一经形成,本身就有自我增值的能力。 民族文化精彩纷呈、蓬勃发展、密切交流与深切互
因此,需巩固已有共识以求新的共识,这也是主流 动,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经脉,使中华文化枝繁
价值影响力上升的趋势。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社 叶茂,使中华文化“大树”始终生机盎然、充满活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 力。维护多样性,不断促进文化繁荣共生,这也是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 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三是把握好整体与
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 具体、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具体是整体下的具
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社 体、多样性是统一性下的多样性,实现好具体利益、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 多样性呈现,都是要在实现好整体利益、统一性增
实里走,才能愈彰其可贵、显其功用。三是要进一 强的进程中来完成的。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
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社会 合,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之道。
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德、又是 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密切交流与互动,坚持
社会大德,凝结着各族人民的共识。在实现中华民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形成“美美与共”,繁荣中华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新征程上,要把社会主 民族的文化百花园,使中华文化历
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 久弥新。G
化,切实体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 (执笔人:刘智远)
值观是需要各族人民身体力行的价值理念,唯其践 责任编辑:石 雷
31